为什么惟字起名不好

为什么惟字起名不好

说实话,第一次听到有人给孩子起名叫 “惟安” 的时候,我差点把嘴里的茶喷出来。倒不是这个名字有多难听,而是作为一个研究过几年姓名学的人,我总觉得 “惟” 字放在名字里有种说不出的别扭。
记得去年参加朋友孩子的满月宴,看到请柬上印着 “李惟安” 三个字,我第一反应是 “维生素” 的谐音。后来跟其他宾客聊天,发现不止我一个人有这个联想。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班上有个叫 “王惟” 的同学,因为 “惟” 和 “维” 字形相近,老师总是不自觉地叫他 “王维”,搞得他每次都要纠正,最后干脆接受了这个 “艺名”。
从字形上看,”惟” 字确实容易引起混淆。左边是 “忄” 旁,右边是 “隹”,写快了很容易被误认为 “维” 或 “唯”。我查过一些古籍,”惟” 在古代多用作虚词,比如《尚书》里的 “惟精惟一”,或者《论语》中的 “惟仁者能好人”。这些用法都带有一种绝对、排他的意味,放在名字里难免让人觉得太过沉重。
我有个表姐当初给儿子起名时也考虑过 “惟” 字,最后放弃了。她说每次看到 “惟” 字,就会联想到 “唯一” 这个词,怕给孩子太大压力。”万一他以后成绩不是班里最好的,或者不是最优秀的那个,会不会觉得对不起自己的名字?” 表姐的担忧不无道理。名字对人的心理暗示是潜移默化的,一个带有 “唯一” 含义的字,无形中可能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心理负担。
从发音角度来说,”惟” 字读 wéi,第二声,属于阳平调。在普通话里,阳平调的字放在名字末尾会显得上扬,不够稳重。比如 “张惟” 读起来就比 “张维” 要飘一些。我做过一个小调查,发现名字最后一个字是阳平调的人,普遍反映别人更容易记错他们的名字。这可能跟汉语的音韵习惯有关 —— 我们更习惯名字以仄声收尾。
更让我担心的是 “惟” 字隐含的那种孤独感。去年参加一个亲子活动,看到一个叫 “陈惟” 的小女孩总是独自玩耍。后来跟她妈妈聊天才知道,小女孩自己说 “我的名字里有个 ‘ 惟’ 字,所以我要学会一个人玩”。这话从一个五岁孩子嘴里说出来,听得我心里一紧。虽然可能只是孩子的童言童语,但也反映出名字对人的自我认知会产生影响。
当然,我不是说所有带 “惟” 字的名字都不好。前几年认识一位老先生,名叫 “李惟诚”,取自 “惟精惟一,允执厥中” 的典故,用在这个年纪的人身上就很恰当。但现在的父母给孩子起名时,往往只注重字面的美好寓意,忽略了名字在不同人生阶段可能带来的影响。一个在婴儿时期听起来可爱的名字,到了青春期可能会成为被同学取笑的把柄,成年后又可能显得不够专业。
最近翻看幼儿园的点名册,发现带 “惟” 字的名字确实比以前多了。这大概跟流行文化有关 —— 某部热播剧的主角叫 “惟安”,某位明星的孩子叫 “惟希”,于是大家纷纷效仿。但我想提醒的是,起名不是赶时髦,要考虑孩子未来几十年的使用体验。一个好名字应该经得起时间的考验,在不同的场合都能得体地代表一个人。
话说回来,我女儿出生时也差点用了 “惟” 字。当时我和妻子列了一张候选名单,”惟” 字开头的名字占了三分之一。最后还是我岳父一句话点醒了我们:”你们想让孩子一辈子都活在 ‘ 唯一 ‘ 的期待里吗?” 现在想想,幸好没用那个字,否则以我女儿的普通成绩,可能真要承受不小的心理压力。
最近听说那个叫 “李惟安” 的小朋友已经上小学了,同学们给他起了个外号叫 “维他命”。这让我想起一个姓名学前辈说过的话:”好名字应该像空气一样自然存在,而不是像标签一样引人注目。” 或许,这就是为什么我觉得 “惟” 字起名不太好的原因 —— 它太容易成为别人注意的焦点,而名字本不该如此。

相关文章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